原标题:“输血”+“造血”,脱贫成色足
近年来,宿迁市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全面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底,全市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2020年底,全市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巩固率均达100%。围绕宿迁脱贫攻坚实践,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近日专访宿迁市委书记王昊。
记者:在全省6大扶贫开发重点片区中,宿迁占了一半,宿迁是如何推动3个重点片区发展的?
王昊:近年来,宿迁按照“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的思路,专门成立市、县两级片区指挥部,建立“五个一”整体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动成子湖、西南岗、涟沭接合部三大片区面貌改善。
强化产业支撑。深入实施产业引领行动,推动项目和特色产业优先向片区布局,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等生态高效农业,三大片区建成生态高效农业面积269万亩,落户优质农业重大项目82个。
强化项目带动。统筹推进三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累计投入片区帮扶资金213.5亿元、实施项目1389个,建设农村公路450公里、农桥111座,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区域供水通村入户率均达100%。
强化关键性工程引领。把重大工程建设作为提升片区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以成子湖扶贫旅游示范区、太平镇千亩草菇产业园等项目带动片区富民增收,以溧河洼特大桥、330省道等重大交通设施提升片区对外通达能力,全面改变片区落后面貌。
记者: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宿迁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王昊:宿迁坚持当前与长远并重,“输血”与“造血”齐抓,让脱贫致富奔小康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宿迁把产业培育作为龙头,大力实施六大百亿级产业扩面提质工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订单购销等形式,促进低收入农户共享农业结构调整成果。
宿迁把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接续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有效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十三五”以来,累计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7.97万人。同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支持农户开网店,激励农户做销售,推动低收入农户与电商平台紧密合作、互惠双赢,4.5万名低收入人口通过电商实现脱贫。
在推行一系列富民产业的同时,宿迁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宅基地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农户财产性收入,累计量化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1.69亿元。创新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3.4亿元,受益低收入农户30.3万户。优先将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纳入农房改善范围,截至目前,已改善4类重点对象2.3万户。
记者:宿迁是如何做好低收入农户政策兜底保障的?
王昊:宿迁聚焦“病残学灾老弱”致贫主因,创新建立了“1+6”兜底保障体系,努力做到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1”,即建立社会大救助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减贫救助组织架构体系,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强化政策归集整合,搭建统一救助平台,实现精准、全面、高效、统一帮扶救助。
“6”,即建立6个帮扶制度保障体系。一是构建因病致贫救助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补充保险“四道防线”,实现低收入人口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二是建立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照护困难和过多支出问题,为3219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三是拓展低收入农户子女扶贫助学政策,构建了全学段、全覆盖、全社会“三全”助学体系,发放扶贫助学资金9.15亿元,资助学生89.6万人次。四是建立因灾保险制度,为低收入人口免费购买人身意外、家庭财产损失等商业保险。五是构建失能老人关爱体系,建立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1+1+1”关爱照料、“一老一小”关爱保障“三位一体”关爱模式,全市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开展居家和社区延伸服务,17.38万低收入农户实现基本养老金参保全覆盖。六是建立政府兜底保障制度,深入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稳定增长机制,全力做好无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朱 璇)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