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4月的沭阳碧野千里,风光无限。田间地头,绿油油的小麦绵延起伏,长势喜人。2024年,沭阳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278.69万亩、129.69万吨,连续7年居江苏省第一;沭阳连续17年获评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沭阳何以成为种粮“尖子生”?粮食年年保持高产的秘诀是什么?
作为苏北最大县域经济板块、高质量发展争先领跑者,近年来,沭阳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紧盯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工程。近日,在沭阳县沂涛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苗如一张张绿毯,整齐平铺在广袤田野上,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春日景象。
“以前的农田地块小、机械作业困难重重,如今田块整治后,大型机械可以轻松进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沂涛镇党委副书记李婧说,2021年以来,沂涛镇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对68200亩农田进行了集中改造,主要改造项目包括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田块整治、耕地质量提升等。如今,经过高标准改造提升的农田成了“香饽饽”。连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各种农业机械“全员上阵”,集约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让农业种植既省心又省力,还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能,让种粮有甜头、更有奔头。
食为政首,地为粮基。近年来,沭阳县聚焦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稳步提升252.2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3.01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建设管护水平,扎实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打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吨粮田”,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吨粮田”155.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23%,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有力保障了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产能逐年稳步提高。
“如今,沭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数百套终端设备智能管控,百余套农机装备精准作业,卫星、无人机和手持设备应用实现星空地一体化遥感。”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旭说。不仅如此,沭阳还积极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农场”,指挥无人机、田间作业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农机进行巡田等农事作业,同时,建立稻麦种植全过程的新型农事作业模式,打造农业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模式,把过去“看天种田”变为“看屏幕看数据种田”,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开启智慧农业新时代。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有了“金种子”才能多产粮、产好粮。在沭阳县青伊湖镇百亩示范方里,2024年,由江苏欢腾农业有限公司研究员李金军牵头自主培育的“沭优1号”,以亩产1101.6公斤的成绩,创造了全省麦茬杂交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比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籼稻亩均单产还要高300公斤到350公斤。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近年来,沭阳积极推动强化种质资源保护、育种自主创新、品种测试和种业生产体系化建设,着力改善种业基础设施条件,支持种业领域合作攻关,重点扶持欢腾农业等水稻育种企业,14个新研发品种进入国家、省级区域试验。不仅如此,为全面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沭阳还积极响应种业振兴号召,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优势农业科教单位合作,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广泛,种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沭阳连续17年获得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称号及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和奖励并非偶然。丰收画卷与粮食满仓是对耕耘的致敬、对收获的礼赞。徐旭表示,2025年,沭阳将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科技为笔,农田为纸,描绘增产增收的丰收画卷,为乡村振兴铺就“金色大道”,全面提升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美誉度。(韩元元 胡波)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