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沭阳不断深化“五社联动”,搭建多元平台、引导多元主体、整合多种资源融入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完善“五社联动”制度体系建设。印发《关于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提升城乡社区共治共享水平的实施方案》《集成民政资源要素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行以实施社区治理赋能、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提高、社区志愿者常态服务、社会慈善资源助力为目标的“五社联动”模式,指导各乡镇(街道)完善社区治理信息系统数据,修订完善《村(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三张清单,签订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协议书,探索推行“一窗通办、全科服务”和“村(居)民积分制管理”模式,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格局,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二是加快“五社联动”平台融合发展。新建县社会工作指导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在沭城、贤官、吴集、桑墟、刘集等地试点探索“五站联建”,集成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县社会工作总站、县慈善基地等一体化联动功能,依托乡镇社会工作站,整合社会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站、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迭代省级“枫桥式”社工站建设,高质量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目前,建成省级示范社区服务综合体32个、三星级以上社会组织218家,在建基层社工站15家,注册志愿组织607家、注册志愿者近40万人。
三是创新“五社联动”服务运行机制。通过实施以“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枢纽、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会同部门、群团、镇街、社区推出“‘议’言为定”“爱心驿站”“暑期课堂”等“五社联动”项目,推动社区互助资源流动,将公益能量延伸至居民生活,积极构建集便民服务、公益服务、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参与式互助服务平台。如桑墟镇通过“‘议’言为定”决策农贸市场改造、“十里长街”打造等民生实事项目15个;青伊湖镇开发“文明小铺”积分制小程序,推动村民行为文明化、乡村治理智能化;沭城街道实施“心连心关爱帮困”“红色代办”“爱在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10余个,开展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等志愿服务50余次。(荣超)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