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民政局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创优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困难群众“救急难”水平,一季度实施临时救助1644人次273.77万元,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拓展临时救助范围。明确急难型和支出型、流浪乞讨以及失业、就业等困难情形的家庭或者个人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同时打破户籍地常住城乡居民限制,将符合条件的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纳入救助范围。
二是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将原救助上限5000元调整为“急难型”救助上限5000元,根据困难群体类别将支出型临时救助上限分别确定为7440元、9300元和14880元。对因患重大疾病医疗支出自费超过1万元(含)的困难群众,由县级民政部门予以直接救助。
三是完善财产认定标准。根据不同困难群体类别和急难发生情形,将急难型救助对象和支出型救助对象分层细化为Ⅰ、Ⅱ、Ⅲ三种类型。细化申请救助对象家庭财产认定标准,将支出型临时救助家庭车辆、金融、房产等财产核定标准适当放宽。
四是优化救助办理路径。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本辖区内困难群众实施救助。优化申请办理程序,取消急难临时救助户籍地限制,不再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由困难群众书面承诺家庭基本情况和急难情形,由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直接予以审核救助。
五是构建信用承诺机制。对需要通过家庭经济核对系统的支出型临时救助,将个人承诺、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前置,无异议的予以先行救助,待核对结果出来后完善相关手续。如发现虚构事实、虚假承诺等骗取临时救助金的不再予以救助,已经救助的予以追缴;对故意不配合追缴、违反信用承诺的,纳入诚信黑名单,直至追究法律责任。(荣超)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