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沭阳准确把握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立足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体系,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完善政策“兜住底”。积极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构建“专班统筹+部门协同+三级联动”机制,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规范开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着力推动“两项政策”在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上无缝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目前,全县有低保边缘家庭3769户12044人、支出型困难家庭333户1082人。
整合资源“兜牢底”。加强部门协同、政策集成和资源统筹,汇聚救助合力,为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奠定基础。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走访摸排,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确保群众“求助有应、受助及时”。今年1-3月,纳入特困供养4470人、最低生活保障58586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0245.92万元。
创新服务“兜好底”。按照“保基本、可持续”原则,聚焦低收入家庭中的特殊困难人员,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为重点,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需求清单、服务清单,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由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由温饱型向温暖型转变。一季度,已为全县3.86万名高龄困难失能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8.75万人次。
数字赋能“兜准底”。集成社会救助经办服务系统、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建立省市互联互通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推进信息平台应用,形成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全场景应用,推动社会救助扩容提质增效。截至3月底,全县保障困境儿童3520人、困难残疾人48437人,同比增加242人、256人。(荣超)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